2025年秋季,全球汽车产业的投资者们正站在一个充满机遇与迷雾的十字路口。电动化的上半场硝烟渐散,高质量的电动汽车已从昔日的新物种演变为市场标配,但随之而来的,是增长的趋同与估值的困惑。当单纯依赖销量的叙事变得乏力,资本市场迫切需要一个新的、能够穿透周期的价值罗盘。恰在此时,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一份重磅研报——《汽车产业链的未来在“3A”》,如同一座灯塔,为我们指明了前方的航向。
这份报告的核心论断极具颠覆性:决定汽车产业未来的,不再是钢筋铁骨,而是由AI驱动的灵魂。它精炼地提出了决定未来的“3A”机遇,即自动驾驶(Autonomous Driving)、AI具身智能(AI Embodiment),以及AI数据中心(AIDC)。让我们首先厘清这三大概念:
– 自动驾驶(Autonomous Driving):这不仅是我们熟知的L2+级智能驾驶的普及,更指向终极的Robotaxi商业化运营,它将彻底改变出行服务业态。
– AI具身智能(AI Embodiment):这是一个更富想象空间的领域,特指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、能够与物理世界交互的AI载体。大摩认为,汽车供应链在算力、算法和成本上与机器人存在巨大重叠,这将成为车企继电动化后的下一个必选项。
– AI数据中心(AIDC):这是前两大“A”得以实现的算力基石。自动驾驶和机器人产生的海量数据与训练所需的庞大算力,将催生对AI数据中心的巨大需求,构成一个全新的产业链。
然而,当我们沿着大摩指引的全球视野向内审视,会发现一条同样波澜壮阔的本土浪潮正在奔涌,那就是关键软件的国产化替代。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,竞争的焦点已悄然从硬件转向了基础软件、AI模型、云基础设施等产业灵魂领域。国家近期迅速出台的《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指引》等政策,正是以国家力量推动国产AI大模型和基础软件落地生根的明确信号。这意味着,构建一个安全、自主、强大的本土技术底座,已成为所有高端制造业,特别是被誉为“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”的汽车产业的必然选择。
此时,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摆在所有投资者面前:大摩的“3A”蓝图,与中国的国产化浪潮,是两条平行线,还是终将交汇的命运之河?
答案是后者。“3A”的万亿市值梦想,必须建立在坚实、可靠的国产化基石之上。 无论是处理亿万公里路况数据的自动驾驶系统,还是未来进入千家万户的人形机器人,其底层的操作系统、AI大模型等关键软件的自主性,直接关系到数据安全、技术迭代乃至整个产业的命脉。一个建立在非自主技术沙滩上的AI帝国,终究是脆弱的。
正是在这个全球趋势与本土战略的宏大交汇点上,我们找到了观察和理解博泰车联(02889.HK)的全新视角。这家刚刚登陆港股的智能座舱龙头,其独特的战略定位,使其完美地驾驭着两大时代浪潮。
首先,博泰车联是国产替代浪潮中,汽车领域的领军者。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,它没有选择成为单纯的硬件集成商,而是从创立之初就坚持全栈自研,构建了覆盖“芯片-系统-整车”的“擎”系列技术平台。其自研的擎OS操作系统,能够兼容鸿蒙、Linux等多平台,为车企提供了高度自主的“数字底座”。同时,作为开源鸿蒙工作委员会的创始成员,它与华为鸿蒙生态深度绑定,共同推动国产操作系统的上车应用。更不用说其联合本土企业攻关的自研芯片“擎芯1号”,这些布局共同构筑了一条完整的、自主可控的技术链条,使其在国产替代的黄金时期中,占据了最有利的生态位。
其次,博泰车联更是“3A”基础设施的积极构建者。 它的技术布局,几乎是为大摩的“3A”框架量身定做。其率先布局的高通骁龙8295、8397等新一代高性能计算平台,正是未来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和复杂AI应用所需的核心算力载体。而其打造的“擎感大模型”,致力于构建平台级AI智能体(Platform-level AI Agent),这正是未来车载AI乃至AI具身智能的大脑雏形。这些前瞻性的投入,确保了博泰车联不仅能满足当下的市场需求,更是在为即将到来的“3A”时代储备核心弹药。
因此,博泰车联的投资故事,是一个复合型的、多层次的叙事。它既有“国产替代”带来的高确定性市场份额,又有“3A机遇”赋予的巨大想象空间。当市场还在争论传统车企的估值时,博泰车联已经凭借其独特的卡位,展现出一家AI科技平台的雏形。
读懂大摩的“3A”报告,我们看到的是全球汽车产业的未来;而看懂中国的国产化浪潮,我们看到的是实现这个未来的本土路径。博泰车联,正是那个站在路径与未来交汇点的关键企业。对于寻求穿越周期、分享时代红利的长期投资者而言,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度研究和长期关注的稀缺标的。